NEWS行业新闻

采购不是“买东西”,而是“构建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生态”。采购不是“买东西”,而是“构建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生态”。

上周三刚给公司采购了200个罗马仕充电宝(用于客户活动伴手礼),凌晨1点就刷到#罗马仕辟谣倒闭#的热搜——评论区里,除了消费者在问“我的订单还能发吗?”,还有不少采购同行的留言扎了心: 
“上个月刚和罗马仕签了年度协议,要是真倒了,我们的备货缺口怎么办?” 
“上次某品牌突然断货,我熬了3晚才找到替代供应商,这次又要提心吊胆?” 

采购的“安全感危机”,比你想的更普遍

罗马仕的事件,其实戳中了所有采购者的“隐性恐惧”:你永远不知道,昨天还在合作的供应商,明天会不会突然“消失” 
我做了5年采购,见过太多“崩溃时刻”: 

  • 2022年,某办公设备供应商因为工厂失火,突然断货,导致我们的项目延期10天,被客户扣了5%的尾款; 


  • 2023年,某礼品供应商承诺“24小时售后”,结果客户收到的货有瑕疵,对方拖了一周才处理,我差点被领导骂哭; 


  • 今年年初,某食品供应商因为资质过期,被监管部门查封,我们刚采购的1000份员工福利,只能全部退货重新找货源。 


某采购行业调研数据显示:63%的采购者曾遇到“供应商突然中断合作”的情况,其中41%因此影响了项目进度 
对采购来说,“稳定”比“便宜”更重要——但现实是,“稳定”越来越难求。 

采购防坑的“3个安全感公式”
罗马仕的辟谣,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提醒:信任供应商,但更要“验证”供应商 
结合我自己的经验,分享3个“采购防坑方法论”,帮你把“不确定性”降到最低: 

##### 1. 资质验证:别只看“表面功夫”,要做“交叉核对”

  • 必查项:营业执照(是否在有效期内)、资质证书(如ISO认证、行业许可)、信用报告(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“企查查”查询,有没有失信记录); 


  • 进阶项:实地考察工厂(看生产能力、库存情况)、联系老客户(问“合作中的痛点”,比如“售后响应速度”“断货频率”)。 


:我们公司现在采购新供应商,必须要求对方提供“近6个月的产能报告”和“3个老客户的联系方式”,去年就靠这个排除了一家“虚夸产能”的供应商。 


##### 2. 供应链备份:永远有“第二选择”

  • 策略:主供应商占70%的采购量,备选供应商占30%(比如同一类产品,找2-3家资质合格的供应商); 


  • 好处:当主供应商出现问题时,备选供应商能及时补位,不会影响项目进度。 


:去年某主供应商断货时,我们的备选供应商在24小时内就发出了货,客户没察觉到任何异常。 


##### 3. 合同约束:把“口头承诺”变成“法律保障”

  • 必加条款 


  • 断货赔偿:若供应商未按时交货,每延迟1天,赔偿采购金额的1%; 


  • 售后响应: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,供应商必须在24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; 


  • 资质保证:若供应商资质过期或虚假,需承担全部损失。 


:我们去年和某供应商签的合同里,就加了“断货赔偿条款”,后来对方因为原材料问题延迟交货,赔了我们2万元,刚好覆盖了我们找替代供应商的额外成本。 


采购的本质,是“构建稳定的生态”
罗马仕的事件终会过去,但留给采购者的思考不会停止: 
采购不是“买东西”,而是“构建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生态” 
我们怕的不是“供应商消失”,而是“没有应对风险的能力”。 
就像罗马仕辟谣里说的:“我们会继续运营下去。”——但对采购者来说,更重要的是:“不管你有没有消失,我都有办法应对。”